股票代码:301038.SZ
优胜方案详解:智汇城脊 · 包容共栖丨深圳市光明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粤规院+华工+深水规院
作者:深水规院2024-07-08
2024年1月11日,深圳市光明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评审会召开,评审会上,8家设计团队出色的方案构思和创新理念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在马向明与孙一民两位大师的联合指导下,历经三个半月的互动合作与迭代创新,最终方案赢得优胜。

01 发展背景

创新驱动,城市产业类型的迭代发展趋势
深圳,从“追赶”制造业全球化,到“拥抱”高新技术全球化,到“引领”科技创新全球化,产业变革与空间嬗变相伴相生。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自主创新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要寻求空间价值新的增长点。




 

功能介入,光明流域空间的迭代发展格局
茅洲河流域是比较典型的组合型跨水域城镇群,其水域多岸同时发展,各城镇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其城镇空间特征的演化经历了以镇为中心的独立圈层式发展——河路为廊的通道式扩张与填充——功能混合的多核圈层式空间的发展过程。



回顾整个发展历程,从农业到工业,再到科技创新,光明区的城市空间在外部开发导向强介入的模式下呈现出多次迭代的拼贴格局。然而始终面临着本土生活与外来功能的矛盾。




 
 
02 价值理念

价值重构,重拾生活——生态上限与社会基础相辅相成
在城市的迭代发展中,生态上限与社会基础的平衡相辅相成,人们的生活世界不应被忽视。Kate Raworth甜甜圈城市中提到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最佳点,一种平衡的方式为每个人提供他们过上美好生活所需的东西的方法,一个“社会基础”,同时限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即为“生态上限”。



山环水润,构建生态网络与生活世界的骨架
叶脉格局,融汇湾区,湾区视角下的光明生态有开枝散叶的特色,茅洲河生态中脊为光明生态骨架的核心,山水连城畅想光明的山海连城答卷,未来依托茅洲河中央水岸串联光明区各大生态资源和空间节点。而茅洲河及其水系,不仅仅是光明的生态网络骨架,同时也是生活网络的骨架,茅洲河河流的生态修复为生活网络的完善和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挑战,中央水岸城市空间建设的问题剖析
现状茅洲河一河两岸空间发展存在以下四大问题:城市迭代功能介入,河城关系亟须重构;城市增量空间匮乏,发展空间有待整合;河流生态渗透不强,生态系统亟待构建;城区新旧对话不足,水岸形象亟需提升。



 
差异互补,多元汇聚
根据地块未来功能及周边需求预设未来入驻人群,有针对性地提炼其生活需求,通过功能互补和形态风格差异化,吸引并促进多元人群交流互动。



 
价值宣言,探寻未来城市包容性增长的新内涵
对于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与谋划不仅仅是一蹴而就的蓝图,而是在一定价值导向下,愿景引导的逐步作为。我们通过全面的规划框架,描绘了从使命到实施的发展路径。让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无论何种风向都能保持向理想前行。


 

03 总体设计

科学智慧与青山绿水城市新蓝图
茅洲河中央水岸北临大科学装置群,西连公明中心,东接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东南临光明区行政中心,是系统整合光明区若干城市功能板块的“粘合剂”,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茅洲河中央水岸的高水平建设,勾勒出大科学装置区、光明中心区和公明中心区“三芯联动”的时代画卷。


 
构建“一城九脉,一脉十轴”的多层级结构框架。茅洲河与西田水、新陂头水、楼村水、木墩水、东坑水、上下村排洪渠、公明排洪渠、排洪渠等九支水系,形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网络,巧妙地缝合并拉近了中央水岸周边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茅洲河为核心脉轴串联地块南北向功能空间结构,东西向设置五条区域级轴线、五条内部发展轴线、十一条黏系河岸空间的胶带。



依据场地不同特质与定位形成四片区,上村片区、双TOD片区、南庄片区、东坑片区。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建筑形态及组合形式的差异性。



我们提出“幸福河”的概念,以茅洲河——幸福河孕育光明特有的生活方式。通过适度扩大核心区河道,实现真正的中央水岸,再以 “T型”中央公园为纽带缝合两岸城市肌理,将过去与现在、老区与新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科学与生活的边界,以中央水岸为触媒,重塑包容“科学理性”与“圩镇烟火”的别样生活世界。


 
规划区域内总体形成4个层级山水视廊体系。




 
 
融合生活,多元共栖
通过对活动及活力场所的梳理,勾勒出一条从高端商务至城中村,科学家至老城居民,多元包容的游憩长廊,通过赋值多样化的体验元素,让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均有沉浸式的体验过程。结合公园和片区主导功能在生活流线与河流交接处布置各种活力空间及交往场所。河流与城市及空间的关系将被重塑茅洲河成为光明乃至湾区生活休闲的中心。




 
04 核心片区

中央公园,交往雨林
中央公园提倡自然原生态、荒芜野趣、清新刚健的风格,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自然生命力的流动为宗旨,为多元人群提供高频交往场所,形成 “交往雨林”。


 
“T型”中央公园西侧,造型灵动的区级青少年宫和市级文化艺术演艺中心等河岸公建,与腹地标志性塔楼共同构建多层次地标建筑体系。



聚焦200年一遇的雨洪场景优化行洪通道,以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为目标,应用建筑架空、叠级景观、雨洪花园、湿地沙洲等生态景观策略,重塑韧性水岸,构建茅洲河韧性景观岸线。


 
在优化轨道站点布局的基础上,裙楼对地下空间、地面空间、空中连廊进行一体化整合设计,最大限度发挥TOD的优势。


 
富有野趣的茅洲河美学。

 
 
轻车上村,智创家园
整合风廊、水廊、绿廊、视廊,克服内涝风险。构建轻车园区,连接公明中心,创造科学家交往场所,补强科研成果创新转化链路,引领茅洲河工业用地转型,焕发上村水岸产城活力。



上村莲塘片区立足承接功能外溢,紧邻大科片区处打造北部科研转化活力中心。以东为产业集群建筑,以西、以南为居住、商业、公服配套,承接缝合公明中心区与大科学装置区。


 
局部保留上村工业城现状高层厂房。新建创新产业集群建筑,通过立体平台联系。重点营造1处跨河步行桥,呼应红花山景观视廊,科学家们未来可以沿着廊道便捷抵达公明墟镇的中心,体验光明老墟镇的精致生活。


 
打造轻车科创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尊重科研园区功能性,将车流导入地下空间,释放地面公共空间给人行。塑造紧凑街区式科研邻里,融合研发、企业孵化等科创功能、以及配套商务办公、体育馆、交流中心、食堂、停车楼、居住等活力设施,为科学家打造可居可游创新乐园。


 
万象南庄,烟火文巷
以文创触媒撬动精微渐进式有机更新,保留70%以上的现状建筑,以旧厂房为创意砥柱,将陈旧过去赋予新生命。结合大围沙河夜市、工业保留建筑与创意集市,举办艺术传媒节和水幕演出或文创传媒展览类活动,营造烟火活力街区。


 
梳理片区内部的点状公共空间与生态绿地,茅洲河右岸预留大围沙河工业区与北侧光明水质净化厂的步行通廊,左岸预留纵向贯通的生态绿廊。


 
南庄片区打造了茅洲河畔一条具有烟火气文艺气息长达1公里,宽达50米的复合绿廊——“烟火文巷”,绿廊内保留了大围沙河综合整治带内的55栋现状建筑。


 
南庄片区以东为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建筑,局部保留工业现状厂房。北部为光明水质处理厂上盖建设体育公园。以西、以南为居住商业、公服配套级创意办公组团,通过立体平台串通基地南北,现状汀步与桥梁可便捷联系片区东西两侧功能版块。


 
文巷天街融合了公园、街道、街区的概念,植入全新的科技创意、文化传媒等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感受生活的休闲公共空间。通过公园化的“文巷天街”连接商业项目群,打造核心商业区。提升垂向街道环境,打造老字号商业街。打造对年轻人最有号召力的网红美食街。
 


光明水质净化厂直面滨水文化商业区,通过光明水质处理厂上盖建设,转化为衔接核心区与周边多样功能的滨水体育公园公园平台,为周边学生、市民和工作人员提多样体育活动空间,连接自然环境与城市人工界面。
 



邻里东坑,交互网轴
通过延续原有建筑的肌理,创造一个可以见证产业发展历史的智产转化空间。具有趣味引导性的街道串联市井集市、精致商场、学校、公园广场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场所,形成便捷活力的邻里交往网络。


 
东坑片区现状为1990年代以来的工业园区长丰工业园、兴发工业园和东坑新村。延续长丰工业园、兴发工业园原有工业建筑的肌理,构建茅洲河到光明新中心-新城公园的东南向视线廊道。
 


同时利用工业邻里空间、线性慢行花园、共享趣味廊道进行叠加,构建一条1公里长的通水活力走廊。以活力走廊为核心向外蔓延形成适宜慢跑、散步、自行车等慢行活动的连续性邻里便捷的路网。


 
设计强调社交和文化的空间,将绿色生态网络结合慢行活动连续性的邻里便捷路网相结合。网络以人行感受为主,强调步行路径的设计,以150-240m的网格尺度串联市井集市、商场、学校、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息、工作和休闲的多元邻里空间。再通过趣味引导性设计,将活动蔓延。重新塑造街道为社交场所,重建生活交往氛围。



东坑片区以北滨水处设置的独角兽企业驻地,建筑群与公园交相辉映,形成穿插的楔形空间,整体环抱河畔公园,象征着其生态包容的文化意义。该区域被细分为多个板块,为各规模的公司提供一个共同学习、分享、成长和竞争的平台。



核心出挑的建筑作为会议及展览的多功能场所,透过落地窗可俯瞰茅洲之水及河畔公园。整个公园以生态滨水驳岸为主,形成天然的户外生态感受场所,河畔咖啡馆、健身休闲等设施融入美丽的景色之中,共同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空间。


 
05 设计人员
工作照片


  
项目组成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马向明、肖宇、杨定、赵元徽、黄迪、李金玘、谢榭、李子健、陈洋、贾卫宾、王舒、苏晨、吴金宁、舒凌雁、梁诗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夏晟、吕颖仪、覃麒睿、李毅韡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王燕,成洁,胡强、魏泽彪、姚琳琳、汪义麇,韦能、张宏图、吴同启、林捷、常一帆、张宇川,郭璇
最新热点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龙华设计产业园总部大厦4栋联系电话:0755-36833302
Copyright © 2021 深水规院 粤ICP备2021154304号 Powered by vancheer